国人普遍认为世界杯赛事多在深夜或凌晨进行,小组阶段每天有三场对决,每场之间间隔一个小时,总计八个小时,横跨整夜,持续整整三周,试问谁能承受得住?我在前线每天观看三场比赛都感到极度不适,若在国内熬夜追球,那绝非乐趣,实为煎熬。
零点时分是北京的时间,相当于巴西的下午一点,这绝非进行比赛的理想时刻。南非和巴西都位于南半球,冬季中午一点钟气温还不会太高。1994年美国世界杯期间,纽约和芝加哥等东部城市中午在太阳照射下气温达到四十多度,参与比赛的和观看比赛的人都抱怨连连。
为什么不晚上7点半、8点黄金时间踢世界杯?
世界杯始终在欧洲当地时间进行,北京时间深夜一点,巴西、南非、美国当地下午一点,均对应欧洲下午六点;北京时间凌晨四点、巴西当地下午五点进行的那场比赛,则是欧洲的黄金时段——晚上十点。中国观众最为不便,巴西、南非、美国观众同样感到困扰,而欧洲观众则非常惬意。实属无奈,因为地球存在时差差异,加之欧洲作为全球足球重镇,当地民众观赏NBA赛事或世界拳击大赛时,感受同中国人观看世界杯体验类似,这种状况不论往昔、当下还是未来都不会改变。
在科林西安竞技场的媒体区亦是这般景象,来自欧洲的记者们一边观看赛事一边快速记录,南美洲的同行则显得从容不迫,亚洲的媒体人员更是像普通观众那样欣赏比赛——欧洲的记者急于完成稿件传送,南美洲的记者则能悠闲地返回新闻中心慢慢撰写,亚洲的记者则无论多晚甚至等到第二天早上提交报道都没有问题。我每天早上都要等昨晚的比赛结果稳定下来,然后补充最新的资讯,有时会撰写整体回顾或者进行前瞻分析,为了克服时差影响,总是在北京时间晚上截止投稿前完成发布。然而欧洲报纸的读者早上读到的是前晚的赛事报道,巴西、美国和非洲的读者看到的是前天中午的赛事信息,而中国的读者则接触到的是更早之前的比赛情况。
我好奇欧洲媒体人完成赛事报道需要多长时间,询问了一位同行,他询问我的身份背景,态度十分冷淡,反问我为何打听这些信息,我重申了疑问,对方表示无法理解我的问题……
来到信息发布处,无意间瞥见个身影酷似昔年比利时门将在世时的普罗德霍姆,但那人身着的是媒体工作者的服饰,暗自揣度,倘若真是老普,此刻应当是电视节目的解说嘉宾,按理说周围应该聚集了不少观众,转念一想,倘若并非他本人,就向他探询稿件提交的时段。
一问之下,事情并非如此,他来自爱尔兰,据他讲,巴西那场下午五点结束的比赛之后,他们截稿的时间仅剩45分钟——作为欧洲记者,他必须一边观赛一边完成报道。
这件事让我想起1992年奥运会时的一个故事。当时有位反应很快的同事提了个想法,建议把《中国体育报》在奥运会期间变更为日报,北京早上八点、当地凌晨一点完成编辑工作。他想象巴塞罗那在晚上七点半这个黄金时段开球,大约十点钟左右比赛告一段落,这样他有三个小时的时间来撰写稿件……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,西班牙人的比赛通常都是在晚上九点或者十点钟才正式开始(西甲联赛就是这样的安排),等比赛结束已经接近午夜十二点,他只剩下一个小时来处理稿件,那时候还只能依靠传真机发送文稿……
都是时差惹的祸。
当今社会,许多领域都在趋于一致,比如科研、艺术、潮流以及绿茵场上的竞技,然而,跨越时区的差异却无法消除。
说个轻松话,没别的意思,只是为了让咱们球迷晚上吃完饭能最自在地看比赛,中国真该去申办世界杯。
(周继明)
足球录像
足球集锦
足球新闻